編輯:鄧培穎 來源:物理學系 時間:2020年12月21日 訪問次數:98 源地址
題目:黑洞
報告人:袁峰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
地點: 紫金港校區 研究生教育大樓107報告廳
時間: 12月25日,周五,15:30-16:30
摘要
作為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,黑洞在現代天文和天體物理的研究中的角色舉足輕重。近年來,2017、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獎、2020年的基礎物理突破獎、以及2008、2013、2020年的邵逸夫天文獎都授予了與黑洞直接相關的研究。在這一報告中,我們從黑洞的基本概念開始,介紹黑洞的主要特征、形成機制、觀測證據、黑洞周圍的主要物理過程——吸積與外流、黑洞吸積導致的天體物理現象如活動星系核、人類如何得到了首張黑洞照片及其科學意義、黑洞為什么和如何影響其宿主星系的演化、以及黑洞碰撞導致的引力波等問題,解讀上述獎項。
個人簡介
袁峰研究員1991年本科畢業于山東大學物理系,1997年獲中國科技大學博士學位。1998年起至2005年先后在南京大學、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、美國哈佛大學、美國普渡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。2005年入選中科院“海外杰出人才計劃”回國任上海天文臺研究員。2008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。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,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“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”,獲得過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、基礎物理突破獎等獎項。現任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副臺長,并擔任北京大學、中國科技大學等6所高校的兼職或特聘教授。主要研究方向黑洞天體物理,包括黑洞吸積與外流理論、活動星系核、黑洞與星系共同演化等。發表SCI論文100余篇,引用7000余次,在包括IAU Symposium等重要國際會議做邀請報告50余次。
歡迎老師和同學參加!